微塑料是一種環境新型污染物,通常認為其尺寸范圍在 1 µm - 5 mm 之間。據估計,全球塑料產量為 3 億噸,而大約 10% 的塑料最終會進入環境,這些塑料廢物,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最終形成微塑料。
化妝品、清潔用品以及紡織品中塑料微球或纖維的排放也是重要的微塑料來源。海洋是所有微塑料的全球匯集區,每年估計有 800 萬噸塑料進入海洋。從赤道海域到南北極,從海洋的表層到海底沉積物中,都發現了微塑料的蹤跡。海鳥、魚類、底棲動物、浮游動物等海洋生物攝食微塑料后,會損害其消化道或刺激胃腸組織產生飽脹感而停止進食,其所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也會對海洋生物產生不利影響。而在食物鏈富集作用下,微塑料會對人類健康產生不可估量的傷害。
微塑料對生態環境的毒害作用,不僅僅來源于塑料本身和生產塑料過程中的添加劑,如雙酚 A 和鄰苯二甲酸酯等,還包含由于疏水性而吸附于微塑料上眾多的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也會隨微塑料進入生物體內從而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帶來潛在的威脅。微塑料與這些污染物的毒性關系,是微塑料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之一。
來自西班牙 Santiago de Compestela 大學的 Benito Quintana 教授團隊將 GC/Q-TOF 和 LC/Q-TOF 結合在一起,對暴露于海洋環境中與微塑料相關的添加劑和污染物進行篩查,并考察了這些物質對微塑料的吸附和解吸動力學。研究者在 8 周時間內在馬洛卡島附近海域內采集 3 mm 的微塑料顆粒,經超聲萃取后,分別采用 Agilent 6550 LC/Q-TOF 和 7200 GC/Q-TOF 高分辨質譜對樣本中相關污染物進行靶向和非靶向定性定量分析。